周义勇赏石杂谈 |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从产地问题说起

发布时间:2022-08-31 11:42:40

因为我的家乡——天津既不是奇石主产地,也没有能够辐射全国的大型交易市场,所以在十多年前我初入石市那阵子,经常为此感到遗憾。


家乡没石,焉知非福


2011年,当我终于能够开启远途赏石之旅、第一次奔向柳州时,情之所至有如朝圣。而后,又陆续去了其他很多奇石热点地区。每当看到产地丰富的资源,想到那些石友坐享近水楼台之便,都好生羡慕。甚至暗自思量,如果有条件,定会“不辞长作产地人”。

不过,在与产地石友闲聊的过程中,有时他们也羡慕我“看石走四方”的经历,这倒让我有几分惊讶。天津不是产石区,“志在四方”实属无奈啊。但我恰好非常享受在无拘无束的行走中掺杂的那种流浪的味道,穿过一座座城市,渡过一条条河流……也曾“不知酒醒何处”,但总能记起昨天看过的那些石种,于是便想起了这些州县的名字(反之则不然)。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形状各异和色彩斑斓的石头,体悟它们带给我的种种截然不同的视觉和精神的冲击——龙生九子、天龙八部、人生百态……

由于身体无所羁绊、心灵没有成见,因此就更能轻松地从零开始欣赏所有的石种、思考所有的问题 。见得多了,认识广了,审美也就融会贯通了。而且,因为是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爱石,所以缘分和收获也就更多了。

可见:家乡没石,焉知非福!


空,每一天的起点

由于石友们对资源的掌握情况和兴趣偏好有所不同,所以在收藏的品种和赏玩风格方面,有的“专一”,有的“花心”。无论石友们怎样选择,都无可厚非。身处产地的石友尽享资源、市场、信息等种种便利,多数都深耕一方,日久天长往往收获颇丰。无论石友们身居产地,还是奇石匮乏区域,都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不为教条所束缚,不被思维定势所限制,包容不同的石种和审美偏好。多多走出去、多多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相信,只有看全、看清世界后形成的世界观,才是真实、可靠的世界观。

作为一名石友,即使已经赏玩奇石多年,即使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赏玩风格,也要力争去不断认识新的石头世界。要有能力随时“清空”自己头脑中的存量知识储备,让每一天都从零开始,让每一天都成为起点。毕竟,还有那么多没有去过的产地和不熟悉的品种,还有那么多异想天开的赏玩理念和不可预知的未来……现代石界成形日短、来日方长,岂能墨守陈规。

不同的选择,更多是不同心态的体现,而非艰难条件的局限。

赏石,不封疆为界


艺术领域常有流派之说,比如清代有桐城派散文、绘画近代有岭南画派、戏曲有京剧梅派、西方绘画有印象派等等。

近年来,石界也出现了以地域命名的“某派赏石”的概念。和艺术领域的成熟流派相比,石界流派的成形条件差之甚远。流派成形,需要其体系内部具有较为成熟的艺术理念、作品有相通的审美特征(奇石藏品有可辨识度)、主要人物之间有一定的传承关系等基础条件。而非仅仅以时空为边界,某个时代、某个城市的某些人自娱自乐或者志同道合地聚在一起,便生发出“某派赏石”。流派的形成需要时间的积淀,并且拥有相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某某流派,常常是后人对前人的总结,而非时人自封。

当前,石界言“流派”为时尚早(即使在未来,“奇石收藏”领域是否会存在流派也未可知)。拔苗助长,既会制约团队的发展,也会让理念体系漏洞百出。如果跟风一哄而上,则是灾难和笑话了。与其如此,不如平心静气,筑牢基础。一方水土养一方石界,但赏石切不可以地域为界画地为牢、故步自封。无论是“产地”情结,还是“流派”建立,风物长宜放眼量——地球村、互联网。The same word, the same dream.

苍山如海,而今迈步从头越

几十年来,石界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知名“藏家”,他们以热情和真金白银为当代赏石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简单“百度”一下便可知道,所谓“收藏家”,是指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专业经验,藏品达到一定规模的收藏人。如果评估当下的赏石“藏家”,就会发现其中多数人更符合“大买家”的特征——“钱不是问题”,专业经验却有待观察。作为“藏家”,或者要呈现出一定的理论水平——著书立说,或者藏品能被社会认可——高价再次转让。

藏家,不仅是花了大价钱那么简单;石界,不能停留在“锣鼓喧天、彩旗招展”的热烈气氛中。当代石界发展了三十余年,行业正处于转型期,行业中的人——那些先行者,很多已经接近暮年。如何继承与发展,是我们应该思考和面临的问题。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人的意识本来空无一物,在不断地寻找中获得了生命的意义。也如《道德经》所言: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不断地清空,才能不断地装填,未来才有无限的可能。让每一天都成为新的起点吧!

128 人喜欢
 此文章已有 1475 人浏览
标签:
推荐人:周义勇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