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尚书·禹贡》在中国石文化中的启始地位

发布时间:2014-10-10 15:35:12

                                                   张训彩
      从先秦到秦汉时期,各种赏石论著先后问世,文献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为中国石文化“启始期”的确立,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尚书》成书于先秦时期,作者不祥,据历史学家推断作者很可能是一名史官,因为《尚书》所记载的历史,上起传说中的尧虞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历史有1500多年。它的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军臣”谈话记录。
      《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记载了虞、夏商、周的许多重要史实,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珍贵史料。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禹贡》是我国古代最早一部具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它开创了征实的一派,为后来的《汉书·地理志》《水经注》以及唐宋以来的许多地理专著都遵循这一地理纪实并以此引申和发展。因此,《禹贡》在我国古地理学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尚书》在《禹贡》篇中,讲述华夏民族、划分九州,它们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书中记载了“九州”的山川、土壤、物产、贡赋等。本篇的主体内容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地理状况,但也经过了战国人的增益加工。《禹贡》对石头方面有以下描述:
      原文: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注释:敷土:划分土地(为九州)。敷:分。刊:砍削。奠:定。
      译文:禹划分九州疆界,随着山势斩木通道,确定各州高山大河。
      原文: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絺、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作牧,厥篚檿丝。浮于汶,达于济。
      注释:(1)海:渤海。岱:泰山。青州:今山东半岛,东北至辽灯东部。(2)嵎夷泛指古代东方少数民族,这里指居住在辽东的一部分少数民族。略:或定疆界。(3)潍:潍河,源于今山东莒县北潍山。淄:淄河,源于山东益都县。道:治理,疏导。(4)白坟:浅色的肥沃土壤,指灰壤或浅色草甸土。(5)斥:盐渍土。(6)盐:海盐。絺:一种精细的葛织物。海物:鱼蟹一类可以食用的海产品。惟:与。错:治玉的磨砺石。(7)岱畎:泰山的沟谷。丝:蚕丝。臬:雄株麻。铅:青白色矿石,可以加工用于绘画和涂饰。怪石:形状怪异的玉石。(8)莱夷:活动在今山东半岛的夷人。作牧:(向中央王朝)贡献报告文牲畜。(9)檿丝:柞蚕丝。檿,山桑,即柞树。(10)汶:汶水,源出今山东莱芜县,《水经·汶水》篇说汶水故道,自莱芜历泰安、宁阳,至东平入济水。
      译文:渤海和泰山这间一带是青州。已治理好东北方的嵎夷族,为其划定疆界,又疏导了潍水、淄水。这一州的土壤是白坟土,沿海地区是广大的盐碱地。耕地列在第三等,赋税则为第四等。该州的贡物是盐、细葛布、海产品以及磨玉的大砺石,并有泰山山谷所产丝、麻、铅、松、玉石。莱夷族贡献的是畜产,还有装在竹筐子孙里的柞蚕丝。进贡的船只由汶水直达济水,再由此驶入黄河。
      原文: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厎平。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珠暨鱼。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菏。
      注释:淮:淮河。徐州:今山东南部、江苏、安徽北部。沂:沂水,源于山东沂水县北。乂:治。(3)蒙:蒙山,在山东蒙阴县西南。羽:羽山,在今江苏赣榆县西南。非相传舜殛鲧之处。艺:种植。(4)大野:巨野泽,在今山东巨野县境。猪:同“潴”,水停止、聚集。(5)东原:在今山东泰安至东平一带。厎:致,成功。(6)赤埴坟:棕色的黏性肥土。埴,黏土。(7)渐:逐渐生长。包:繁殖丛生。(8)土五色:指青、红、白、黑、黄五种不同颜色的土,产于今江苏铜山、山东诸城一带。(9)羽畎:羽山的山沟。夏翟:山雉,即长尾野鸡,羽毛可作装饰。(IO)峄:山名,今江苏省邳州市。孤桐:特生的桐木。(11)泗:水名,源出今山东泗水县。浮馨:一种石头。(12)淮夷:淮北之夷,在徐州之域。玭珠:蚌珠。(13)玄:红黑色丝织物。纤:细。缟:白色丝织物。(14)菏:水名,出定陶西南。
      译文:东边沿海,北边至泰山,南边至淮河之间的地域是徐州。淮水、沂水治理好了,蒙山、羽山地方也都可以耕种了。巨野泽汇积四方流水,东原地区的口患解除了。这一州的土壤是棕色的黏土,草木繁茂丛生。耕地列第二等,赋税则为第五等。该州贡物有五色土、羽山谷中产的长尾野鸡、峄山南面的特产制琴良桐、泅水河畔的浮馨石和淮夷族所献的珍珠及鱼产,还有用筐装着的赤黑色细缯和白色绸帛。进贡的船只从淮水经泗水,通于菏水,再由菏入济以达黄河。
      《尚书》在《禹贡》篇中记载:“泰山之谷出此五物,皆贡之。”说明当时的“怪石”已被列为贡品。《尚书·禹贡》记载:“岱畎丝、铅、松、怪石。”明确而清晰的提到了青州有“铅松怪石”、徐州有“泗滨浮磬”。
      《尚书·禹贡》开创了中国有文字记载石文化的先河。
      《尚书·禹贡》的问世,使我们了解到先人们,从“蛮荒时代”通过生产生活所依靠的简单打制石器,捡拾或专门采集石料,加工修理成石制工具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炊烟的跋涉中,开始对石头有了新的认识,终于迎来了中国石文化帷幕开启的绚烂晨曦。
      中华文明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从人类的远古祖先最早用的工具石块两种,发展到可以用来砍、砸、割、击的各种石器,如刀、斧、铲、锥、矢、臼等。我们现在用的铁质的工具都是受远古祖先的影响,有史以来到如今,人们开发利用的石材制品、磨制雕刻石材工艺品真是品种繁多,应有尽有。
      随着社会的进步,到了周代,古代先民受狩猎工具——石流星(一种石球或泥球飞弹,以模拟禽鸟鸣声,作为诱捕禽鸟的辅助工具)的影响,发明了重要的一种气吹乐器——埙,秦汉以后,埙主要用于历代宫廷雅乐,曾被誉为“音乐史上最古远的文明”。
      战国时期出现了以磬石为主要材质的一种击打乐器——编磬,用于历代上层统治者配合征战和祭祀等各种活动的雅乐中。按照使用场所和演奏方式,謦可以分为特磬和编磬两种:特磬是皇帝祭祀天地和祖先时演奏的乐器;编磬是若干个磬编成一组,挂在木架上演奏,主要用于宫廷音乐。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楚地的编謦制造工艺达到了较高水平。石头从此正式登堂入室,步入高雅艺术殿堂。
      这些文化的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先秦时期,与赏石有关的园林,就起源于商末的“囿”。虽然那时候的人们对自然界景观的认知还停留在蒙昧的阶段,但是“囿”确实是中国传统山水园林的胚胎也被誉为早期园林,到了秦汉两代,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升高,使营建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观赏石在园林中彰显其地位从文人私家园林中体现出来,园主在园中筑室、聚石、引水、植林追求林泉之美,格调高雅,园内建筑物的数量相对较少,以山石林木景色为主,园主藉以陶冶性情,满足精神上的享受。文人所经营的园林已从物质生活享受转而为精神生活享受为主,对园林未来的发展的方向做了个提示,并对以后的皇家园林产生很大的影响。阿房宫、上林苑规模之大,建筑之华丽,后世无与伦比。
      总之,《尚书·禹贡》问世后的先秦、秦汉时期,石头从实用到进入宫廷直至园林立石,其观赏价值不言而喻,当时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之所以喜爱石头,主要是崇尚自然的观念的继承与发展,着重在精神与人生哲理的层次上,不断探索和开拓了自然美的内涵。大自然在动荡的社会和不断变化的政治反衬下,显得美好而光明,成为人们退避现实,寄托怀抱的理想之物。
      《尚书·禹贡》对中国石文化帷幕的开启,对中国文化历史的发展,对中国文明的推进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成为人类文明古国的奠基石。

 

329 人喜欢
 此文章已有 1619 人浏览
标签:
推荐人: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