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赏石态度的差异

发布时间:2022-07-14 11:19:14

东西方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思维方式的不同,进而造就了不同的哲学、审美与艺术观念。


西方文明属于海洋文明,建立在古希腊哲学思考基础上,思维方式以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在审美方面区分审美主体与客体,追求“真”。什么是真?用黑格尔的话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即理念,美即范式,真就是理念与范式;艺术表现,追求“逼真”与 “写实”。

在对待自然物的态度上,我揣度,应该是西方人认为泥士里挖出的石头,其比例不够完美,形体不够完整,一言以蔽之,就是不够逼真。的确如此,即使是我们认为很形象的象形石,一般来说,距离逼真仍有一定的距离。不够逼真的东西,显然不符合西方人的理念,是他们认为不美的东西。西方人从通賁的视角看赏石,认为赏石基本上就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东西了。这应该是西方人与赏石分道扬镇的原因吧。有人说西方人也有赏石,但西方人的赏石和我们中国人的赏石不是一个概念。西方人赏石注重的是科学价值,其观赏客体常以各种动植物化石和多姿多彩的矿物标本为主,与中国人作为艺术品来观赏的赏石,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可以说,西方美学是认识论,中国美学是体验论;西方美学重形式,中国美学重意境。


写实,就是要如实地描绘事物,似镜子照物,强调“像”,即便是意念中的物,也必须与生活中的物相像。写实注重客观对象的空间关系及物象本身的形体与色彩的再现。写意,是以简练的笔墨勾勒出物体的神态以表达意境,它不求工细,注重表现神态和抒发创作者的意趣。

在作画方面,宋代以前,中国艺术还是偏向写实的。中国的写意画始于唐代。宋代以后,文人画占得话语权,写实开始遭到鄙视。中国绘画的标准是谢赫六法,关于写实的“应物象形”排在第三位,前两位是“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后来,文人画侧重前两位,轻视写实,甚至认为过分写实会影响前两个标准。


这样的审美理念自然影响到赏石。中国人在观看赏石的时候,似乎根本就不在意形体是否通真,而更在意它是否 “气韵生动”,是否能从审美客体身上得到审美的愉悦体验。而这种体验,不仅关乎审美客体的客观存在,也和审美主体的联想、想象有关。

一般地说,其他艺术形式,创作者在创作艺术品这种“形式”的时候,会自觉不自觉地给艺术品一个主题,有个思想;还有,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不可能完全摆脱自己所描摹的自然物桎梏,即使在写意的时候也会受到羁绊,不能够真正、完全地直抒胸臆。这样的艺术品既能激发欣赏者的想象,也限制了欣赏者的想象。


人类早期的艺术与儿童绘画,之所以有现代人缺乏的气韵,就是因为他们在缺少艺术表现技巧的同时,也去掉了现实这个枷锁,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毕加索说,我奋斗一生,终于画得像儿童画一样了。


赏石是自然之物,在其形成过程中当然也没有任何人为羁绊。自然界在创造一块块石头的时候,既没有标本,也没有思想。赏石就像儿童画一样 “随意涂写”,妙趣天成。正是这种“妙趣天成”,让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认识,有一些“想象”超出人类思维所及。在没有其他“艺术形式”对“创作者”加以主观干扰的情况下,赏石有着独特的魅力。不同于西方人的审美习惯,让中国人在赏石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

文章来源于——中华奇石杂志

98 人喜欢
 此文章已有 597 人浏览
标签:
推荐人:作者李昌银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