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石,『不丑』。

发布时间:2022-07-30 10:42:27

美是永远的诗和远方,千百年以来,“美”这个词寄托了人类对于梦想的无限神往与孜孜不倦地追求。


丑则是一种破坏,是避之不及的罪恶,是一切在生理和心理上让人不适的存在。然而,绝对的丑陋是没有的。美和丑并非永远对立,丑的价值并不在其自身,而在于它衬托了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美,或者可以使人透过丑的现象看到或联想到美。


艺术审丑在中国文化艺术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古代对丑的态度是积极宽容的,用多种方式对艺术中的丑进行表现。有人把审丑看作是“审美疲劳”的产物,也有人认为审丑本身就是审美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我认为审丑其实是一种思考方式。在审美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既需要通过它来宣泄情绪,同时还需要通过它来保持意识的清醒与独立,甚至还会通过它得以返璞归真,找寻到真实的“自我”。


佛 | 来宾石胆石

  在人人追求美的时代,探寻丑的无限可能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一种未知的挑战。审美令人愉悦,审丑则妙趣无穷。

一方奇石色艳、质润、形奇,自然能够赢得人们的喜爱与青睐,这种审美体验是直观的,无需过多的思考,只是感官的刺激。美的东西大多有侵略性,不是入了眼就是醉了心。不可否认,美人、美景、舒适的生活、愉悦的心情以及社会新闻报道中的满满的“正能量”……它们就如同空气一般不可或缺,既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精神世界的丰富养分。

  可让人唏嘘的是,我们对于美的追求,不知何时开始变成了一种执念。就如同我们在选择一方奇石,360度无死角地审视,小心翼翼地去芜存菁,此时的焦点不再是寻找美、发现美,而是生怕走了眼,漏掉一个不完美。杂乱的色彩、粗糙的石肤、恣意的纹理以及牵强的造型,这诸多的“不完美”无形中筑成了牢笼,禁锢了我们的思想,同质化了思维。为了适应大众的审美,使得部分人绞尽脑汁人为地将大自然创造的奇石贴上了所谓“美”的标签,以真为美的石头不得不也拼起了颜值。

三足鼎立 | 北丹石



“审美过度”的现实似乎扭曲了我们审美的初衷。审美过度必然导致审美疲劳,就像顿顿享用山珍海味,最后必然导致闻其味而生厌,这种暴殄天物的现代模式显然已经令部分人失掉了自身的鉴赏能力,或是失去了鉴赏美的兴趣和信心。因为几乎没有什么“美”是真的,一切都可以被加工或复制。这句话,你细品,就会深信。

来宾北丹石



  或许,我们不愿相信,也不敢直面,现实的世界中,“丑”远远多过“美”,它才是美的根源。所以说,高一层的审美是能去发现丑背后的美,而绝不是简化为审丑带来的快感。换而言之,要先学会“审丑”,才有资格去“审美”。


  审丑是对秩序的反抗。人们往往不愿打破约定俗成的习惯,对于审美也是如此,我们不加思考和辨别地坚守着“大众的接受”。就比如说,在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中,瓜子脸、柳叶眉、樱桃口、大眼睛、高鼻梁就是“高级脸”,而圆盘脸、小眼睛、塌鼻梁、厚嘴唇、高颧骨的女孩子则被视作另类。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就是这类当初不被认可的小众,却在国际大舞台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在聚光灯下、在人们挑剔的眼光中,向人们展示了其震撼灵魂的自信与气场,更撕裂了这个美得整齐划一的世界的单调与乏味。欣赏者心中有朝霞,有灿烂的阳光,他们为生命带来生机与活力。

  美应该允许不同风格的存在,更应该允许挑战乃至打破旧有的秩序。它不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制,而是一种标新立异的创造;不是一种千篇一律的标准,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感受。正如《论衡》中所言:“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人就如同世间之景,没有明确的美丑之辨,但却能以自己的个性来作为与他人区别的证明。


任重道远 | 来宾石胆石



在当今这个“美貌”溢价的时代,如同千篇一律的网红脸一样,美正呈现出无个性的一致性,而丑,则妙趣横生,异彩纷呈。意大利哲学家翁贝托·艾柯曾说:“美往往令人觉得乏味,因为人人知道美是什么,丑却有无限可能。”是的,无论是倾向于交易的石店还是专注于收藏的石馆,我们能在台面上看到的,大多是美的、讨喜的,至于品相一般,乃至异于同类的奇石,早已被弃置在无人知晓的角落。


它们真的“丑”吗?真的没有审美的价值吗?其实不然,记得马未都提出过艺术的四重境界:艳俗、含蓄、矫情、病态。一语道破了审美的核心:人为标准。换句话说,就是艺术的好坏、美丑,并没有共识的客观标准,而是主观因素使然。


如今,我们对于奇石美丑的评价往往是根据固有的审美习惯,或是依附于现有的鉴赏标准。赏石鉴赏标准不单单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它是实践与经验结合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不应忽视美感的差异性,而是要调动素质、经历、修养、心境及兴趣爱好等个人的内在因素,去发现挖掘奇石不同形式的美。

秋风瑟瑟 | 彩陶石



奇石的价值在于天趣自成,它是一件“天然去雕饰”独特的艺术品,正因为是大自然所创造,所以注定了它的“不完美”,这就像汝瓷的裂纹,不仅不会影响它的整体美感,反而会使之更加独特。石头的世界里,同样如此,自然的造化让它充盈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抱怨声“如果色彩再干净些就好了”“这个皮粗了点”“面上的纹路有些乱”“这个景要再对称点就完美了”……似乎在选石、品赏的那一刻,我们不自觉地都成了“完美主义者”。我们总期望自己相中的奇石能够质色俱佳、形纹出众,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既要外在美,又要内在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对美的追求无可厚非,但往往事与愿违,一些天生丽质的好石头,初看无懈可击,可真正玩起来却极易失了兴趣,感觉没有嚼头。


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这类石头的完美无缺,让审美这条路太过笔直,少了找寻“曲径通幽处”的乐趣,缺了“柳暗花明又一村”顿悟的快感,自然就让赏玩者失去了寻求和创造的动力。如果缺少了对美的包容,害怕跳出审美的舒适圈,那么你就只能在审美的本能惯性里蹉跎。

世事如棋 | 柳州棋盘石



美和丑从来都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视角不同的产物。有审美,万物皆让人沉醉;无审美,万物皆令人乏味。扭曲的、杂乱的、暗淡的、单调的……并非一概“面目”可憎,索然无味。石头与人一样是多面的,我们在接受它美的同时,也应该接受它的真,多花些时间与心思去了解它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也许这个过程有些漫长与曲折,但我们应该学会独立去思考,尝试改变看待事物的眼光,包容的去接纳它的“丑”。朱光潜在《谈美》中曾写道:精于审美之人,往往有独立的人格,他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也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摆脱;在看重一件事物时,他也知道执着。


赏石艺术是发现的艺术,“跨界”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摆脱固有的,探索未知的,或许赏石这片天地才能更宽阔。石头的世界里无所谓绝对的美与丑,因为爱它的人是在生命最美丽的时刻与它相遇,所以我们不如带着内心的激情与对世界的好奇心去重新开启奇石之旅,去寻找更真实、更有意义的存在,去体验玩石带来的不一样的惊喜与快乐。

大鹏展翅 | 北丹石


文章来源月——宝藏杂志

114 人喜欢
 此文章已有 813 人浏览
标签:
推荐人:陈智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