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石历史文化探析(下)

发布时间:2017-02-23 11:24:59


清中期 圆盆复合座太湖石 紫禁城宁寿宫


清晚期 圆须弥座太湖石 颐和园

三、太湖石的应用价值


太湖石石姿优美,以造型胜,有的盘坳秀出,有的端严挺立,其蕴千年之秀,得大自然山水之真谛。最能体现其特色、且运用最广之处,系在园林中作为“立峰”和“叠石”。明代园林学者计成在其名著《园冶·造石》中称:“此(太湖石)以高大为贵,唯宜植立轩堂前......罗列园林广榭中,颇多伟观也。”

太湖石乃多孔而千姿百态的石灰岩,“或缜润如圭瓒,廉刿如剑戟,矗如峰峦,列如屏障。或滑如脂,或黝如漆。或如人、如兽、如禽鸟”,其造型经千万年的风化侵蚀,毫无人工雕琢的成分,让人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关于品石的标准,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有精辟的论述:“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而所谓皱,系指石之表面多纹理而有褶皱。从这些可以品味或领悟出石性,故由此可归纳出“透”,指显出玲珑多孔、耳聪目明的意态;“漏”,指透漏关窃相联、血脉畅通的活力;“瘦”,指反映棱角分明、不屈不阿的风骨; 


清中期 器座式太湖石“绘月” 中山公园

清中期 变体须弥座太湖石 “攀芝” 中山公园


“皱”指呈现起伏多变、丰姿绰约的情韵。当然“透、漏、瘦、皱”均以外部特征而言,就其气势意境而析,还有“顽、清、拙、丑”之特征。顽,即阳刚之美;清,即阴柔之美;拙,指其浑朴稳重之姿;丑,称其面多坳坎之态,而以上这些标准,太湖石最合乎之。其典型代表有今位于苏州的“冠云峰”、“瑞云峰”、“岫云峰”,位于上海的“玉玲珑”,位于南京的“仙人峰”,位于杭州的“皱云峰”及山东曲阜孔府中的明代太湖石等名峰。


这些太湖石中的名峰皆玉立长身,层棱嵌空,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例如,上海豫园中的“玉玲珑”,石高4米许,重达50多吨,却通体窈窕,以灵巧见长,石中有72处孔穴,如在石下燃点香火,烟雾穿孔,每孔萦绕,尤显玲珑空透。而杭州花圃掇景园内的“皱云峰”,湖石峰高2.6米,狭腰处仅0.4米,石身褶皱,“形同云立,纹比波摇”,体态婀娜多姿,十分别致。诸峰中尤以“冠云峰”和“瑞云峰”蔚为壮观,两峰皆是北宋遗物,位于苏州留园的“冠云峰”以嵌空瘦皱见长,外形孤高特立,磊落清秀。对于这“秀逾灵壁、巧夺平泉”的太湖石至宝,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在《冠云峰赞》中写道:“太湖一勺,灵岩一拳。冠云之峰,永镇林泉。”近人王国维来苏州,观“冠云峰”后亦赞口不绝,其《九日游留园》诗中称“奇峰颇欲作人立”,可见评价之高。“瑞云峰”则与“冠云峰”不同,其涡洞相套,由风浪冲击而呈斜向宛转走势,显得峰峦峭拔,后脉奔注,既有千岩万壑之状,又有夏云奔涌之态。据《苏州府志》、《吴县志》、《韵石斋笔谈》等古籍所载,此峰亦系北宋末年宋徽宗营造御苑“艮岳”的花石纲遗物。  



清晚期 器座式太湖石 颐和园



苏州留园-冠云峰


当年来动在苏州洞庭西山采得此石。洞庭西山位于太湖中,该峰在搬运时沉入湖中,后取出置于清苏州织造署(今苏州十中)内,张岱《陶庵梦忆·花石纲遗石》称之为“石祖”。由于其观之似瑞云缭绕,气势不凡,被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称为“苏州四绝之一”。顾颉刚先生考订为:“乾隆四十四年(1779)移之(苏州)织造府四行宫内  有七十余眼,实为吴中山石之冠”,当为不刊之评。其次,除了立峰以外,许多太湖石还广泛用于叠石作为组景,与其他景物配置,堪称珠联壁合。小块太湖石还置于盆景,与其他花木组合,天趣宛然。盆中湖石给人隐隐然有移天缩地之意境,幽幽然得山水真谛之感触,苏派盆景在唐宋时期已有相当发展。


宋代,太湖石已成为盆景中“石玩”的重要取材。在《太平清话》一书中,有田园诗人范成大格外青睐太湖石、灵壁石的记载,并在石上题“烟江叠嶂”、“小峨嵋”等名称,更富有诗情画意。绕有意味的是,太湖石以其叠石组景之胜也引起才子佳人的思绪情结。在《西厢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初在佛殿始逢,彼此眼角留意之时,莺莺因张生的风流儒雅而产生好感。随后,张生在莺莺烧香时,特意在太湖石叠石畔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魂,不见月中人。  ”此诗即景寄情,抒发张生的感悟,寄托了他见石后引发的相思之情。这类动人的记载多见于古代史志、小说和笔记之中。延至明代,据黄省曾在《吴风录》中载,明代已是“吴中豪富,竞以湖石筑峙奇峰阴洞,至诸责占据名岛以凿,凿而嵌空妙绝,珍花异木,错映阑圃,虽闾阎下户,亦饰小小盆岛为玩”,此举可谓雅俗共赏。


清晚期 器座式太湖石 颐和园



清中期 器座式太湖石 紫禁城宁寿宫花园


由于太湖石在叠置假石中的地位显赫,为清帝尤其是乾隆皇帝赞叹不已。他下令在御花园中广置太湖石,以显重峦叠嶂之姿,并将一尊太湖石品题命名为“青莲朶”。他还赞语太湖石这类寄石“宇宙间最顽,而象形象物,往往出人意表”。乾隆皇帝也可称颇得赏石之趣。古往今来,太湖石经文彩修饰再推向芸芸大众,故备受人们青睐。    至今,太湖石仍不失为叠石、盆景和其他造型景点中摆石的上乘佳品。再次,许多厚实的太湖石用于碑刻。由于太湖石易于剖磨雕镂,也是刻碑的理想材料。苏州以及全国许多地方的碑刻有不少取材于太湖石。由于太湖石的表面富于奇特变化,人们至今喜将它们置放在园中的重要位置,还有置于道路的交叉口、建筑物的中轴线上、水池中、庭园的出入口、花坛的中央等处,目的在于充作视点的中心,突出它奇特和感人的形象,而且常常在石上刻上诗词或题联,更是相得益彰,过目让人难忘。


清晚期 石花台湖石 颐和园


清中期 变体须弥座太湖石 紫禁城御花园


清中期 器座式太湖石 宁寿宫花园


本文转自  供石观

156 人喜欢
 此文章已有 2281 人浏览
标签:
推荐人: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