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石如观人,石头的不同的形态、皮色、肌理会带来不同的感观,而呈现不同的气质。
最早认识乌蒙磬石是在重庆2014年的万石博览会上,第一次看到这种石头就被其独特的魅力所深深吸引,只是当时新石种刚刚面世,藏家期望比较高,未能结缘,一直是个遗憾。这次收到高峰先生、余有华会长邀请到一线产区观摩学习,非常感谢,我深信这是和乌蒙磬石之间注定的缘分。
题名[寿山石]
石种:乌蒙磬石
规格:63/53/25
产地:贵州毕节
收藏:余有华
当代近三十年的赏石历程中,石种不断出新,新的赏石观点也层出不穷,和固有的传统赏石理论形成鲜明的对比。乌蒙磬石受地域环境所限,发现较晚,一经面世,其血脉里的传统气息立刻吸引了传统石玩家。它身上有着灵璧石、太湖石甚至某些英石的气质,而它又是特立独行的存在。乌蒙磬石多见肌理鳞波起伏,形体纵横恣肆、变幻奇妙。其风骨清奇,峥嵘苍古,豪迈洒脱的气质令人耳目一新。它不仅有英德石的“苍劲”,太湖石的“玲珑”,还有灵璧石的“磬音”。更重要的是它有着自己独有的“野性”和桀骜不驯。野性不是贬义,它是自然中旺盛的一种生命力,自由张扬,与压抑约束相对。骥伏栎槽,非伯乐而不能识。
每个石种都有其独有的特色,过分地强调某个石种之美,都会失之偏颇,引领人们如何驾驭石头的整体审美才是最上之要。自然界中的灵石草木,其所现之形姿对文人产生了吸引,其所蕴之精神与高士形成了共鸣,古贤们才会将它伴于斋中、请至案上。古代文人赏石,很大一部分既是对现世的逃避,又是在石头上寄托指点江山的矢志情怀。传统文房供石所呈现出来的气息,大多内敛含蓄,不露锋芒,如臣子面君,谦恭谨慎,这种风格的形成或许与封建社会中君臣礼制的约束和文人隐忍克制的思想有关。反观皇宫御苑里面的赏石,形体或舒展张扬,或简约拙朴,任性随心,少有拘谨之态。正如魏晋时期名士嵇康,阮籍所言“越名教而任自然”、“心无措乎是非”。”意指超越儒家的各种伦理纲常束缚,提倡顺应自然本性,不囿于社会的陈规旧俗,不在意社会的褒贬评价。乌蒙磬石形态纵横张扬,或舒展安逸,或瘦俏冷峻,或八面出锋,其个性尖锐率真,风骨凛然,傲气铿锵,非厚德旷达之士不能驾驭。
题名[祥龙石]
石种:乌蒙磬石
规格:33/40/20
产地:贵州毕节
收藏:余有华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说过:“一阵大风可以吹走一张白纸,却吹不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不顺从。”这句话我认为用在赏石理念上同样适用。一个成功的赏石家,除了要继承前人的文化遗产,更应该保持自己独有的天然率性,反对社会对人思想的约束和异化,创造属于当代的精神财富。乌蒙磬石刚走出深山不久,有着未被磨砺的锋芒。好比棱角分明,立场坚定,坚守自我的英雄,豪迈洒脱,纯然本色。尚个性之解脱,慕精神之自由,这是一个优秀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题名[江山]
石种:乌蒙磬石
产地:贵州毕节
收藏:吴玉伟
传统赏石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有着多元的文化意识形态,其中,儒、释、道对中国传统影响最为直接而深刻。同样,在传统赏石上也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意识。
比如,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传统赏石八字决:瘦皱漏透、清丑顽拙(也有说“清奇古怪”),以此理念为标准选出的石头既要灵气通透又要含蓄内敛,既有顽强的生命张力又要有平静守拙的安详气息,这明明是矛盾对立的双方,偏要统一在一起,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体现,对立统一,阴阳平衡,唯一不变的标准就是变化中的守恒。佛学修行讲求无我相,无他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在放下二元对立的分别中,欣然面对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并感悟造化之美,这才是生命追求的根本要义。
题名[叠云]
石种:乌蒙磬石
规格:25/42/17
产地:贵州毕节
收藏:周玉菊
中国的赏石文化源远流长,对于天然石的玩赏,可以追溯到秦汉,据说秦始皇的阿房宫和汉代的上林苑里都点缀有奇峰怪石。近年,在徐州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发现了庭院石图案,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赏石影像,作者将其刻绘在画面中庭院的一隅,令画面平衡更具张力美感。汉代人以石为地,以刀为笔,表现出大汉王朝强盛雄浑的国风和博大开放的胸怀,画风质朴,主题鲜明,气魄宏大,手法夸张。
盛唐之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气象颇为恢弘。文人赏石之风倾向于石本身所具有的自然形态之美,或灵动俊秀,或巍然屹立,或古拙质朴,或仙姿流动,皆以各色奇石之异态为文人所爱。中国赏石美学和文化,到了唐宋时期时已经达到顶峰。唐宋时代对石头的欣赏,完全是移天缩地,气势极为恢弘。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中产生出赏石的美学和文化。
题名[云卷云舒]
石种:乌蒙磬石
规格:60/40/28
产地:贵州毕节
收藏:简朝义
宋代是中国封建文明的辉煌时期,赏石之风愈加盛行,米芾、苏轼皆嗜石成癖,文人对奇石的爱好更密切了赏石与书画的关系。观赏石从园林庭院登堂入室,成为文人学士案头的欣赏把玩之物,成为了具有完整收藏意义的文玩。其中,杜绾《云林石谱》和赵希鹄《洞天清禄集》这两本书的问世,便是标志性的成果。前者是历史上观赏石谱完整意义的开山之作,后者则开了文房品玩之先河,为后人所推崇效仿。崖山之后,整个汉民族的心态处于收缩的状态,特别是文士阶层的心态日渐内向、内省、内生。赏石文化遂成为逃遁于内心世界后外部世界的象征、寄托甚至消遣的玩物。
题名[青羊尊]
石种:乌蒙磬石
规格:21/15/8
产地:贵州毕节
收藏:刘梅
元代赵孟頫 、倪瓒均有赏石画传世。明清两朝,文房清玩的审美理念日臻成熟,赏石绘画也呈现出更为纷繁的面貌。但清代实行的严厉的思想文化专制,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造成了推残。有学者认为,我们整个民族从元以后有一种消极的心态,赏石文化到了明清时期已经变为一种颓废的文化。
题名[云涯]
石种:乌蒙磬石
规格:60/36/25
产地:贵州毕节
收藏:钟杰
在赏石过程中出现的所有的问题,不是石头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是人的认知与情怀的悬殊导致追求审美的高度不一。“其实艺术多元化才是艺术美的一种展现,允许不同审美和批评的存在,才是一种良性的艺术发展。”
思接千古,胸罗天下,从物象到意象,从意象到意境,文人醉心经营这样一个清赏闲趣的物态环境,其最终目的在于提升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人生境界,从而获得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哲理性的感受与领悟。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由物的意境拓展到对生命境界的超越,这,大概就是“居有长物”对一个人生命的意义。
题名[王]
石种:乌蒙磬石
规格:38/42/8
产地:贵州毕节
收藏:高峰
乌蒙磬石初出茅庐,其独有的空间层次、廉而不刿的棱角、铁画银钩般的轮廓,灵动张扬的神态,华美如金属锤纹的肌理,强烈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引起业内收藏大家先知先觉的关注与囤积。赏石文化一定要向前看,才能重振。只有向前看,才能避免赏石传统的窠臼、束缚、限制,才能推进赏石文化的发展。传统赏石,是根源,新赏石,是时代所需。传统赏石是根,是文化,是土壤;新赏石,是树干,是枯木逢春,是开枝散叶。可以预见,几年之内,乌蒙磬石一定会成为传统赏石投资收藏的最新风口。不鸣则已,一鸣惊人。